蛇年說蛇 全球暖化 習性改變 小心!蛇出沒變頻繁
來源:大公报
農曆乙巳蛇年將至,說到這位新太歲,不少人避之則吉。隨着全球暖化,蛇的習性也有所變化,警方數字顯示,蛇類出沒的案件數字從2019年約3000多宗,飆升至2024年的4200宗。
有捉蛇專家表示,以往10月後已少見蛇蹤,但到了12月,每周仍收到捉蛇求助個案,由於不少市民對蛇感到恐懼,專家到場時,蛇已受傷,甚至已被打死,他希望市民能夠正確面對蛇類,保護自己之餘,也不傷害爬蟲類動物性命。\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林良堅(圖) 融媒組(攝製)
近年香港的冬天愈來愈短,愈來愈不明顯,蛇的冬眠習性亦有所改變。李逸朗(Ivan)是警方認證的捉蛇專家,接觸蛇類逾20年,他認為極端天氣下,冬季的蛇類活動變得頻繁,「以往10月後已少見蛇,現在到了12月,每星期最多能收到三宗捉蛇求助。」
專家:遇蛇保持距離 報警求助
Ivan說,由於對蛇類不了解,不少市民發現社區或家裏出現蛇,要麼慌亂而逃,要麼就出手打蛇,做法既危險,也容易讓蛇類受傷。他說,見過有人用殺蟲水猛噴蛇,令蛇精神恍惚,奄奄一息;亦有人用漂白水淋蛇,一條啡色的蛇被灼傷至白色,讓人痛心,「雖然蛇被塑造成一種邪惡兇猛的形象,但其實牠們很膽小,並不會主動攻擊人,如果在家中發現蛇,那牠很有可能只是迷路了,或來取暖,市民應該保持距離,報警後等待專家來處理便可。」
生活在香港的蛇類有約50種,除了小部分蛇類,例如眼鏡蛇、銀環蛇等,具有非常強的毒性,其餘品種大多都是弱毒或無毒品種。市民常見的蛇有青竹蛇(弱毒)、紅脖游蛇(無毒)及緬甸蟒等。Ivan收到的求助個案中,最常出現的是蟒蛇,「例如緬甸蟒,能長到4到5米長,比成人大腿還粗,但由於行動緩慢,而且性格比較溫順,傷人個案很少。」
「快過來!」訪問期間,山上的樹枝剛好出現了一條青竹蛇,牠渾身青綠色,腹部油黃,尾巴則有點發紅。掛在樹上一動不動的,如果不是Ivan眼利,一般人根本難以發現牠的存在。「青竹蛇屬於較常見會傷人的蛇,尤其是行山客,因為牠一動不動的,所以人們經過很難看到牠,不小心碰到了就會有機會被咬。」Ivan又走近了一步,看着青竹蛇進一步介紹,事實上,這種蛇的行動緩慢,而且很少會主動出擊,也不會出現在民居,所以市民如果在山林間走動,多留意頭上的樹枝及不要亂踩進未開發的野林,就基本不用怕被咬傷。
倘被咬攝外貌 配對解毒血清
Ivan提醒市民,如果不幸被蛇咬傷,記得第一時間拍攝記錄蛇的品種,然後到醫院求救,「一般醫院都會有蛇的解毒血清,但由於對應不同的蛇,用的血清也不同,所以拍下蛇的品種,對治療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警方數字顯示,去年共有4208宗蛇類發現,數字較2019年的3087多超過1100宗(詳見表),可見全球暖化下,蛇的出沒更頻繁。一般情況下,若警方發現蛇或接獲有蛇出現報告,而情況顯示可能會危害公眾安全,便會安排捕蛇行動。如須捕捉或帶走發現的蛇,警方會聘請捕蛇專家協助。
為提升動物福利的保障,警隊於2023年10月起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道理農場)合作實施「蛇類快速野放計劃」。在計劃下,獲嘉道理農場認證的捕蛇專家(獲認證捕蛇專家)會被授權將捕獲而又適合野放的蛇盡快運送及野放至合適的蛇類棲息地。若獲認證捕蛇專家未能提供服務,警方會召喚傳統的捕蛇專家(通常是賣蛇的商人)協助捕蛇,並在成功捕蛇後,由警方將蛇送交嘉道理農場或相關部門處理。另一方面,如情況顯示發現的蛇不會對人構成危險或在捕蛇人員抵達前已不見蹤影,警方便不會採取行動。